碑銘匾額中的路環別稱
鄧景濱
鹽灶灣
鹽灶灣是目前路灣遺刻之中最古的稱謂,此名凡二見。
一見於天后古廟銅鐘,上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大字,下款爲:“沐恩衆信弟子處鑄洪鐘一口,重壹佰餘觔敬在盬灶灣康公主帥、天后娘娘、洪聖大王案前永遠供奉。”此鐘鑄於“乾隆二十八年歲次癸未仲冬吉旦”即一七六三年農曆十一月。
二見於觀音古廟“重修觀音古廟碑記”,內云:“兹我鹽灶灣靈感觀世音菩薩,佛法慈悲,四海遂慶安瀾,恩光普照,萬民式隆厚德。”此碑立於“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孟秋吉旦”,即一八三九年農曆七月。
過路環
過路環一名見於譚仙聖廟左側近海山邊石碑,該石碑由兼署廣東等處按察使司按察使兼官全省驛事務鹽運司加三級紀錄十次耿”所立,旨在“示諭該處舟師與防守陸卡兵丁等知悉,嗣後一切捕漁船隻毋許濫封索擾”事。碑末刻有“過路環勒石曉諭”七字。此碑立於“道光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即公元一八二八年。
過路灣
過路灣的“灣”與過路環的“環”聲韻相同與調値不同:前者是陰平調,音調較高;後者是陽平調,音調較低。兩名應該同出一源。
過路灣之名凡三見。黑沙村大王廟的“倡建大王廟碑記”中兩度提及“過路灣”:一是“香邑過路灣黑沙村倡建大王爺爺廟勸捐小引”,二是“過路灣黑沙村舊有社壇,云奉大王爺爺之祀。”此碑立於“光緒二十八年歲次壬寅仲冬穀旦”,即公元一九零二年農曆十一月。
過路灣之名又見於天后古廟的“重建天后聖母古廟碑記”,內云“兹我過路灣崇奉天后聖母廟,創建以來,廟貌莊嚴,神靈赫濯,虔誠感應,合中西士女而共荷帡幪,護國庇民,統行旅商店而恩惠感德。”碑記之末,刻有“各善信喜捐工金銀芳名”,赫然首列者,竟是“澳門督憲大人囉·咕囉·吐喜捐西紙銀貳佰伍拾大員正。”此碑立於“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季春上浣吉旦”,即公元一九二七年農曆三月。
路環
路環是目前最通用的稱謂,此名凡三見。
一見於譚仙聖廟“永言保之”橫匾,下款署名爲“沐恩弟子路環闔村衆信敬酬”。此匾立於“光緒廿六年季夏吉旦”,即公元一九零零年農曆六月。
二見於九澳三聖廟“鴻恩永庇”橫匾,下款署名爲“沐恩路環闔衆信士等敬酬”。此匾立於“宣統元年季春吉旦”,即公元一九零九年農曆三月。
三見於譚仙聖廟廟前右邊石獅子座碑,上刻“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立”。座碑左面還刻有:“爲善最樂,無分先後。積德好施,福有攸歸。聊刻此碑,百世流芳。”此石獅座碑立於“戊辰仲秋吉日”,據廟前碑文所載,應是一九八八年的戊辰年仲秋。
路灣
路灣與路環一字之差,同音異調,應出一源。此名凡三見。
一見於天后古廟外木水車刻字:“路灣水車省城義利造”無具年份。
二見於天后古廟“坤德配天”橫匾,下款署名爲“沐恩路灣闔村衆信敬酬”,立於“光緒二十六年季夏吉旦”,即一九零零年農曆六月。
三見於意度亞馬忌士花園石柱塔碑。此塔碑爲葡人所建。碑文有中、葡字樣。中文爲:“攻戰於路灣。柒月拾貳拾叁,壹仟玖佰壹拾年。”葡文爲COMBATES DE COLOANE 12 e 13 doJulho de 1910。碑文中的“路灣”,是“過路灣”的省稱,葡文COLOANEANE則是“過路灣”的音譯。直至今日,澳門政府的官方文件仍用COLOANE作爲路環的葡文名稱。
九澳灣
九澳灣之名凡二見。
一見於九澳村“新建觀音廟碑記”,內云:“兹我九澳灣立有觀音大士菩薩者乎,聲靈既著於夙,赫濯尤炳於今。”此碑立於“光緒七年歲次辛巳吉旦”,即一八八一年。
二見於“新建九澳灣三聖古廟碑序”,内云:“兹我九澳灣立有洪聖神也,由來古矣!”此碑立於“光緒九年歲次癸未季春吉旦”,即一八八三年農曆三月。
九澳
九澳之名當是九澳村或九澳灣之省稱。見於九澳村觀音廟壁畫題字 :“壬戌年夏於九澳觀音廟”、“壬戌年夏九澳觀音廟重修”。參照廟內其他用文字,此“壬戌年”應爲一九八二年。
洋環
洋環之名見於譚仙聖廟“幸藉神恩”橫匾,下款署名爲“洋環鄉合眾信士敬送”。此匾立於“民國廿二年孟夏吉旦”,即一九三三年農曆四月。
此名未知是否由“洋船灣”之名演變而來?待考。